立秋,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8月7-9日交节,太阳到达黄经135°,是立秋节气。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。立秋,也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
一候凉风至
“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,温变而凉气始肃也”。也就是说,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,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。
二候白露降
“大雨之后,清凉风来,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,尚未凝珠,故曰白露降,示秋金之白色也”。通俗点儿说,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。
三候寒蝉鸣
寒蝉开始鸣叫,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,寒蝉之于秋天,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,都是一种信号。
立秋小知识
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立秋还在暑热时段,尚未出暑,秋季第二个节气(处暑)才出暑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,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,气温更酷热,中医(中医体质)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“长夏”。
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。
中医论立秋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”
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,告诫人们,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。
俗话说: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。立秋之后,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,但“秋老虎”肆虐,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、乏力之感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可根据自身情况需要适当进补。
立秋养生防燥润肺
秋季干燥,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消除秋燥症,水果生津解渴、止咳化痰、清热降火,养血生肌、润肺去燥。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、胡萝卜(萝卜的功效与作用)、莲藕(莲藕的功效与作用)、百合、银耳、木耳、豆腐等。
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、葱、姜、蒜、胡椒等燥热之品,少吃油炸、肥腻食物,以防加重秋燥症状。
解暑养胃
虽然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了,但是还未出伏天,解暑一类的食物不能直接从餐桌上去掉。喝绿豆汤和薄荷粥能够补充人体内所需的水分,以及减少人体汗液的流出。
护腰护颈
立秋之后,早晚较凉,稍不注意,就会出现腹痛、吐泻、伤风感冒(感冒吃什么)、腰肩疼痛等症状。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,生姜具有发汗解表、温胃止呕、解毒三大作用,可有效防治“空调病”。
预防秋燥
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。常见口干舌燥、鼻涩咽痛、皮肤(皮肤干燥怎么办)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,医学上称之为“秋燥综合征”。
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要做到内心宁静,神志安宁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。
需防霉变
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,天气闷热,食品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。衣物、床单、被褥发生霉变,同样会导致皮肤(皮肤过敏)过敏。
防“秋老虎”
炎夏的余热未消,为预防中暑,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,注意补充水分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,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“热伤风”。外出时,记得随身备好藿香正气、人丹等防暑用品,同时做好防晒工作。
立秋养生食谱山药(山药的功效与作用)、百合和大枣粥
原料及做法:
山药若干,百合40克左右,大枣15枚、薏仁30克及大米适量。将以上原料洗净煮粥,每日2次服用。
山药补脾和胃;百合(百合的功效与作用)清热润燥;大枣、薏仁健脾和胃,诸物合用具有滋阴(滋阴)养胃的作用。
双海生津
原料及做法:
海带100克,海蜇皮50克。海带、海蜇皮洗净,海带加热至熟切丝,海蜇皮切丝,随后两者混合加入姜末、醋、糖、麻油调制而成。
润肺清热,补血(补血吃什么好)美容,对慢性干咳、咽喉炎等有益。